臺灣黃毒蛾 (Taiwan yellow tussock moth)

學名:Porthesia taiwana (Shiraki)

(費雯綺、王喻其編。2007。植物保護手冊─果樹篇,第223頁。台中。297頁。)

生態習性:
  年發生89世代,周年均可發現。冬季卵期1019天,幼蟲期4055天,蛹期1519天。幼蟲體上刺毛極毒,接觸皮膚時會癢痛紅腫。以幼蟲期越冬,一般於67月發生最多。成蟲晝間潛伏在蔭蔽處所,夜間開始活動,行交尾及產卵等行為,卵產於葉之邊緣處,卵塊成帶狀。

(費雯綺、王喻其編。2007。植物保護手冊─果樹篇,第223頁。台中。297頁。)

形態:

卵:

球形、初淡黃色,孵化前暗褐色,表面有不規則短隆起線,直徑約0.8公厘,卵塊成帶狀,2080粒一塊,分為兩排,上蔽雌蛾之黃色尾毛。

幼蟲:

體長約25公厘,橙黃色,頭褐色,胴部各節有多數刺毛塊,生於兩側赤色縱線,第45節背部中央各有黑色大毛塊1個。背部有寬縱條紋,中央為赤色之縱線,各節氣門下線處有赤紋一個。化蛹於絲質及鱗毛之繭內。

蛹:

蛹體短大,黃褐色有光澤,雄蛹呈紡錘狀,雌蛹呈橢圓狀,長約12公厘,腹端有纓狀尾刺。

繭:

為不規則之橢圓形黃褐色,結於寄主植物之枝葉或幹部之間隙。

成蟲:

成蛾雌大雄小,體長912公厘,翅展開全長2635公厘。觸角羽狀。頭、觸角及前翅皆黃色,後翅黃白色,下唇鬚黃色,較頭部長,腹眼圓而黑。前胸背部及前翅內緣及基部密生黃色細毛;腹部密毛生於冬季者成暗褐色,生於夏季者則成淡黃色或灰黃色;腹部末端有橙黃色之毛塊。

(章加寶。2003。台灣黃毒蛾。植物保護圖鑑系列11-葡萄保護。第16-17頁。農委會動植物防檢疫局。台北。221頁。)

危害部:
  葉片 。

危害狀:
  卵產於葉背,孵化為幼蟲後,初在葉背為害,剝食葉肉,至3齡時,漸向葉緣加害,且各自分散,除葉部外,亦喜食花部,為雜食性害蟲。被害植物達數十種之多,加害外種樹木,幼蟲及繭上之毛有劇毒,觸及皮膚紅腫發痛。

防治方法:

一、

消除樹皮裂縫及雜草間之蟲繭,並整修樹形消滅群集之蟲隻。

二、

摘除初齡幼蟲危害之葉片,可減少蟲口密度亦可減少使用農藥。

(施錫彬。1995。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(),第400頁。葉瑩編。)

三、

天敵有寄生於幼蟲之姬蜂科 (Ichneumonidae) Heicospilus flavocephalus Kirby,小繭蜂科 (Braconidae) Apanteles liparidis Sonan A. taiwanensis Sonan,釉小蜂科(Eulophidae)Euplectrus taiwanus Sonan 及線蟲 (Nematoda) DD-136,共有天敵5種。

 

幼蟲 成蟲
(呂鳳鳴1990興農257期第14頁) (王清玲1991花卉害蟲彩色圖說第95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